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  

2010-07-04 09:44:47|  分类: [历史长河]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惠陵-蜀汉先主昭烈皇帝刘备之陵 

       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“惠陵”,一个是三国蜀汉先主昭烈帝刘备的陵墓,在四川成都;另一个是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·载淳的陵寝,在河北遵化。三国惠陵指的是蜀汉先主、汉昭烈帝刘备的陵墓,位于四川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,是三国时期唯一保存着的帝陵。古冢拔地突起,红砖垣墙环绕,苍松翠柏掩映,庄典肃穆。甘、吴二位先主夫人先后合葬于此。墓冢高12米,周长180米,有环形围墙。墓前有照壁,嵌有石碑,碑刻为“汉昭烈皇帝之陵”。

        据记载,武侯祠始建于公元四世纪,盛唐诗人李商隐游惠陵时,曾写下“武侯祠古柏”一诗。杜甫也留下了“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宫城外柏森森”的诗句,可见当时惠陵周围古柏苍郁,气势宏伟。明朝初年,把“武侯祠”并入“昭烈庙”,重修后的昭烈庙颇为壮观,大门横额楷书“汉昭烈庙”金字大匾,但这一建筑早已毁于兵火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现成都武候祠内除“汉昭烈庙”、“武候祠”、“三义庙”等主体建筑外,还有大量楼台亭阁及“小桥流水”附属建筑,亦相当精致。 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 “听鹂园”就是盆景园,展示的盆景都很一般;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 “香苿轩”名不符实,其实是个小商品专卖店; 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 “径香静” 好象是喝茶吃饭的地方,在“香苿轩”旁边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  和畅园现为“旅客中心”,是“成都武候祠博物馆”办公之地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门前“小桥流水”,河里“锦鲤游弋”,河面“梅枝朴顶”,好一幅“江南画卷”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院内有“绿雨轩”,大门紧闭,不知作何用处;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正面“游客止步”处是办公楼; 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“绿雨轩”门前空地上有一天然石碑,上有陈毅题书“高等艺术 美化自然”。想必这位四川老乡到过此地,而且“被迫”留下“墨宝”。词不达意,极其勉强。 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院内有成都司空见惯的“茶座”,环境幽雅、安宁。 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  从这个园门进去,直通武候祠另一主题“惠陵”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  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,史称“惠陵”。由诸葛亮亲选宝地,葬刘备于此。《三国志.先主传》记载:“八月,葬惠陵”。据《谥法》,“爱民好与,曰‘惠’”,故名刘备墓称“惠陵”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  惠陵与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样亦为坐北朝南,紧邻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,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惠陵是武侯祠内最早的文物,始建于章武三年(223)。《三国志-蜀书-先主传》说:章武三年四月,先主殂于永安宫,五月,梓宫自永安还成都,八月,葬惠陵。按秦汉旧制,皇帝即位后便开始预作寿陵,但鉴于当时的战况,有可能是在章武二年冬天,刘备病重后才开始着手帝陵的选址和修建。梓宫五月回成都后,虽然当时已是夏天,却没及时入葬,大概与当时惠陵尚未建成有关。惠陵内合葬有先主的甘、穆二位皇后。《三国志?蜀书?二主妃子传》说甘皇后(后主刘禅之母)先死,“葬于南郡,追谥皇思夫人,迁葬于蜀,未至而先主殂陨。丞相诸葛亮向后主上言:念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摇,特遣使者奉迎。会大行皇帝崩,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,又梓官在道,园陵将成,安厝有期。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,以慰寒泉之思,宜曰昭烈皇后。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,臣请太尉告宗庙,布露天下,具礼仪别奏。后主准奏,事遂施行。”也就是说,甘夫人与先主同时葬入惠陵。《三国志》又记载先主穆皇后于延熙八年(245)薨,合葬惠陵。即穆皇后是在先主入葬二十二年后入葬惠陵。这说明惠陵的墓门墓室是可以开启的砖室结构。按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为蜀汉重臣谯周的学生,曾在蜀汉任职,著名史官,当时人记当时事,其有关记载应是真实可靠的。后主在位四十年,按当时礼制每年至少三次率大臣们到惠陵、昭烈庙祭祀扫陵,他们来跪拜的对象必是真实可靠的。历史上又称其为昭烈陵、先主陵、刘备墓等。 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“惠陵”是隅见过的规模最小的皇帝陵墓,建筑由照壁、栅栏门、神道、寝殿等组成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陵前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。神道大约有成人三十步的距离,有石兽、石马、石人各一对分列神道两旁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寝殿现有匾“汉昭烈陵”“千秋凛然”。对联:“一杯土尚巍然 向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;三足鼎今安在 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”。 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关于惠陵真有好几种说法,有的支持就在成都而有的则认为是就地在白帝城了。刘备死时正值夏季,而当时白帝城到成都有好几千里山路。在交通不便的古代,等刘备的遗体运到成都时恐怕已经臭了,所以推测成都的惠陵应是衣冠冢。据说里面墓室的机关全部是诸葛亮设计的,一千多年来没人敢去盗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寝殿东壁有清人的《谒昭烈惠陵》等两幅石刻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惠陵现在墓前尚有清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所立的“汉昭烈皇帝之陵”的石碑一通,墙后还嵌了康熙七年(1668年)石刻“汉昭烈之陵”的横额一块,表达了这两位清代的拓疆皇帝对先朝义帝的景仰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现在惠陵前面既无门阙石刻之类,陵前寝殿也甚简陋狭小。墓上封土高十二米,绕陵有圆形古砖墙一圈,周长一百八十米。封土上绿草丛生,秀木繁郁,另有一番景色。当年周围还有许多古柏青松,与武侯祠相联属。晚唐诗人李商隐有《武侯祠古柏》五言绝句一首:“蜀相阶前柏,龙蛇捧宫;阴成外江畔,老向惠陵东。”可见一千多年前这里就已是古柏森森了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惠陵占地2000平方米,封土高12米,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。陵前有“汉昭烈皇帝之陵”碑,公元1788年(清乾隆五十三年)立。

        刘备惠陵原来的建筑情况现已不详,根据当时的形势,规模可能不会很大。因为当时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,西蜀国祚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,是不会花很大的财力物力营建陵寝的。据《三国志》上记载,章武三年(223年)四月,刘备在夷陵惨败给吴将陆逊后,回师途中连病带气,死于白帝城永安宫(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内)。五月运回成都,八月葬于惠陵。甘吴二夫人也合葬于此。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由于刘备在西蜀曾经做了一些有益的事,加上刘关张的故事广为流传,所以历代都很崇奉。宋朝《太平寰宇记》一书上记载,唐宣宗大中年间(847--860年),剑南四川节度使李回镇守成都时,就“置守陵户,四时祭祀不绝”。 

[成都漫游] 武候祠(中) - 鄂东山人 - 旅游摄影爱好者之家

        刘备现有两个坟墓。一个是成都市武侯祠内的惠陵;另一处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。 

        惠陵是个十分特殊的墓葬文化现象,君墓为何落在臣祠内?其实,武侯祠又称昭烈庙,前殿祭祀刘备,后殿祭祀诸葛亮。昭烈庙早于武侯祠就存在这里了,是惠陵地面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据考古发现,早在龙山文化时期,就存在崇拜祖先的现象。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既可以保佑子孙,又可以祸及子孙。因此,古人便说“冢以藏形,庙以安神”。冢就是墓,只用于收敛死者形骸;庙就是“宗庙”,是祭祀祖先魂灵的场所。关于古代宗庙制度,东汉蔡邕在《独断》中介绍,古代宗庙仿生人的宫室,设前“庙”后“寝”,庙中安放祖先神主,定时祭祀;寝中陈设为祖先享用的衣冠用具,定时供奉新鲜食品。秦时有了变化,庙在城内而不在陵前。汉初,承秦制,“庙”在城内,“寝”在陵旁。汉惠帝时,又将汉高祖的“庙”迁回陵侧,认为死者的灵魂还是保藏在墓中,要祭祀死者灵魂就必须在陵墓附近。这种观念逐渐成为一种全民的习俗。刘备惠陵前的昭烈庙,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。而武侯祠在明代以前,是从异地迁来的。据载:明初蜀王朱椿出于“君臣宜为一体”的思想,撤毁从少城迁来在昭烈庙旁的武侯祠,并入昭烈庙。但在老百姓眼中,似乎只认诸葛亮,不认刘备,反而将昭烈庙称之武侯祠,久而久之,竟成习惯了。这实在是违了朱椿本意的。

(未完,待续。)

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http://www.wuhouci.net.cn/Class_Main.asp?ClassFlash=3&LineImg=2&ClassBar=8&BigClassName=2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302)| 评论(1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